决定论
心理学中的非决定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是由个体的目的所决定的,个体有选择的自由,个体的选择、意向、决定不受客观条件的制约,也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决定论的直觉观念可以这样概括,即世界就像一部影片:如同放映的影片或者剧照是现在,影片已放映过的那些部分构成过去,尚未放映的那些部分构成未来。在影片中,未来和过去并存;在和过去完全相同的意义上,未来是确定的。尽管观众可能不知道未来,每一个未来事件原则上却毫无例外地是确然一定的,恰如过去一样,因为未来“存在”的意义与过去“存在”的意义相同。实际上,制片人――造物主-如果存在的话-会知道未来。决定论是这样的哲学命题:所有事件,包括人的认知和行为、决定和行动,是因果地被一个由先在的因素所构成的不可打破的链条所决定的。
什么是随机?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掷骰子普遍被认为是一种随机现象。因为它的结果无法预知,所以赌博的人都靠他来搏运气。但深入的考查后会发现其可能并不是一个随机事件。骰子落地得到的结果跟其起始条件和环境因素严格相关,若是能够准确控制投出的起始位置,角度,方向,空气流动,温度等所有因素,那么每次投出的结果便会一模一样。也就是说掷骰子这个看似随机的过程实际上很可能是一个确定的过程。
骰子如此,那么当然硬币也一样,计算机生成的随机数则是通过某种算法得到的伪随机数(通常与计时器相联系),如果以此深究下去,你会惊讶的发现所有你能想到的随机现象也许都是伪随机。每一个结果都有造成它的原因,而这个结果的原因,又是其自身原因的结果。花是注定要开的,因为那阵风带来了花蜜,风是注定要来的,因为远方的蝴蝶拍了拍翅膀(蝴蝶效应,即因果关系),蝴蝶是注定要拍翅膀的,因为另一只女蝴蝶正光着身子翩翩起舞。
更形象点的理解就是,所有已经发生的事情,都有造成它的原因,为什么会是这个原因?因为必须造成这件事情,如果不是这个原因,造成的便不是这个结果了(即人存原理变种之一)。而原因也本身作为一个结果,受到“原因的原因”影响(即一个事件的发生引起了下一个事件,而这个事件本身是由于另一个事件引起的),那么由此推论,所有的将要发生的事件在这个宇宙起始的那一刻就已经决定。
如此看来似乎一切都已注定,过去的原因决定了现在的结果,那么作为自认高等的人能够摆脱束缚,拥有自由吗?在决定论者看来,这虽已成定数,但起码你目前不知道。
面对一个如此悲观的结论,大多数人难以平静。我们真的对自己无能为力吗?我饿了所以我吃了个面包,我冷了,所以我穿了件衣服,我长大性冲动了,所以我找了配偶,我看了某本旅行日志或者某篇杂志上爱琴海的美丽风光,所以生出了环游世界的梦想。我们就这样被生活推着,随波逐流。我们是剧中的角色,编剧却另有其人,他只是轻轻推了推第一张骨牌,便创造了这大千世界。他是谁?有人说是上帝,有人说是安拉,但这又是另一个问题了。
量子理论
在18,19世纪,基于因果循环的拉普拉斯信条所建立的决定论统治着整个思想界。包括从牛顿到爱因斯坦的众多大家都是其信徒。然而,一场科学上的革命却为非决定论哲学带来了曙光。量子力学的建立在微观层面上质疑了宏观因果律,其提出处于所谓“叠加态”的微观粒子之状态是不确定的,因为当你试图去确定一个粒子的位置的时候,你必须用频率更高的光(因为粒子的直径远远小于可见光波长,并且并不发光,想要测定其位置必须向其发射一束波长很小的光,让它射到粒子并反射回来,然后通过数据判断粒子位置)然而这时你会发现,频率更高的光对粒子扰动却加大了,粒子的速度变得更快了,如果你用频率稍微低一点的光,粒子速度受影响遍更小了,但是位置却不确定了。从而将随机这一概念再次拉回我们眼前。
举一个例子,通常我们认为原子核之外有电子围绕,然而根据量子力学,这些电子并不是像地球绕着太阳转一样围着原子核绕圈,它可能出现在核周围任意位置中的一个,或者说这一个电子同时出现在他可能出现的位置。只有通过观察,我们才能决定其状态,然而令人烦恼的是观察又改变了其状态。那么在观察之前电子到底处于什么状态呢?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一个比喻来说明:你来我家做客,我在不在家呢?当你打开门的时候你才能确定我在不在,但在开门之前,我处于什么状态呢?这时我有多个分身,可能在家,可能在学校,可能在路上。我同时处于所有可能处于的位置的叠加态,直到你开门看了一眼,于是我的位置确定了。
平行宇宙
刚才在讲到了决定论,但是由于决定论一个谬论便产生了,既然所有的事件都是由前一个事件引起的,那么引起所有事件的事件(即宇宙大爆炸)是怎么被引起的呢?是上帝?然而,这个因果论只是人类的一个观测效应,(其实所有理论都是)人们可以把宇宙看做一个很大的赌场,每时每刻都在掷骰子,而我们总结出的理论,就相当于在一定次数内得出掷骰子的一个概率分布,掷骰子次数越多,越容易得到其概率分布。但是如果你指掷骰子两次,三次你将很难得出其概率。宇宙也一样,如今的宇宙尺度是如此之大,每时每刻都在不同的地方掷骰子,但是在宇宙的起始处,却是尺度很小的的一个奇点,在这奇点我们所有由观测到现象总结的理论都失效了!
但是这样一个新的理论又诞生了,宇宙每时每刻都在掷骰子,那么它就每时每刻在做所有可能的选择,这样宇宙便包含了所有可能的历史!平行宇宙论由此而来(即每个宇宙的每一个事件都不同,比如在一个宇宙中早上“我”吃饭了,另一个宇宙中我却没有,以此类推。)对于这只猫和波函数的塌陷,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宇宙在此刻分裂了。在这一刻,所有的可能性同时发生于分裂出的平行宇宙之中,猫在一些宇宙中死了,而在另一些宇宙中活着。这一解释是对决定论的重大打击,其假设了微观的不确定性不仅仅影响微观,这种不确定的叠加态让我们在事件发生的那一刻进入了众多可能宇宙中的一个,难怪佛曰:一花一世界。在《源代码》里,主角柯尔特·斯蒂文斯上尉便是通过Dr. Rutledge发明的某种装置用Fentress的残留脑波量子力场(电影中的假想)一次次的回到“肖恩”睡醒睁开眼那一刻的叠加态上并进入众多平行可能宇宙中的一个。这就是为什么每次他张开眼,发生的事都大体一样却又有所不同。第一次醒来时克里斯蒂娜告诉他她取消了某事,然后挂了个电话,并没有帮“肖恩”擦鞋上的可乐。第二次醒来时克里斯蒂娜告诉“肖恩”她注册了法律课并准备到印度去,没有电话响起,并且帮他擦了鞋上的可乐。影片中还有很多其他细节就不一一列举了。宇宙的分裂不断地进行并呈现进化树的模式,所有的可能宇宙都可以向后溯源到唯一初始点,但事件的发展却让宇宙相互分离并不再联系。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肖恩”第一次在火车上打电话给Dr. Rutledge后,Rutledge无法收到他的电话留言,因为后一个Rutlegde并非由“肖恩”回去的那个宇宙发展而来。而后来“肖恩”发信息给“戈德温”时她收到了他的信息,因为这时的她处于的宇宙位于“肖恩”发信息这一事件节点之后。
从平行宇宙的进化树模式我们可以知道,影片中的Colter所拯救的只能是众多平行宇宙中的一个(这一个又会在拯救这一事件结束时分裂成众多)。但是我们可以设想,由安置炸弹事件发展而来的其他宇宙可能也有(也可能没有)这样一个Colter在执行这样一个任务。但进化树的模式却带来一个问题:所有的Colter都回到了同一个时间点的叠加态(可溯源,并且此源唯一),但这些Colter又拥有未来的记忆,于是当他们回到叠加态时会让此时这个Colter拥有各种各样未来可能宇宙的记忆并互相冲突。或者换一个说法,众多来自未来可能宇宙的Colter带着自身记忆进入了张开眼睛那一刻的Colter,此刻他不仅拥有多个灵魂(假设用灵魂这一形式),而且这些灵魂还来自同一个人。对这一逻辑问题,影片无法回答。
然而科幻电影毕竟不是科学论文,所以有某些不合理之处也正常得很,对于平行理论,如果电影中穿越平行世界果真可能的话,但其本质也只是一个质量(物体)穿越了平行世界,也就是说Colter从一个平行世界A消失,这个世界从这个时间点开始,便不存在Colter了,而出现在平行世界B,但是此时平行世界B的Colter并未穿越,所以会有两个Colter同时存在! 这是真正平行理论合理的情况,而影片为了避免两个Colter再次发生矛盾而回避了这个问题,默认为带有未来记忆的那个穿越Colter单独存在而已。
但不幸的是,因为平行宇宙可能是无限多个,这意味着有些Colter第一次就能完成任务,但也意味着有些Colter永远完不成任务,毕竟肖恩也有无限多个,何况也没说Colter不会重复进入同一个平行宇宙的肖恩中。这样无法及时完成任务的那些Colter所处的平行宇宙不可避免会在6小时后发生灾难。同时也就是说无论Colter怎么做,总有一些平行宇宙会安全,另外一些注定发生灾难,无法改变!!!如果是这样,不难发现如下问题:量子理论和平行宇宙到底是驳斥了决定论还是反而验证了决定论?
回答这个问题就看选取一个什么角度来说,决定论的悲观是因为一切都是注定,平行世界理论中,从一点时间开始,发出无数个方向,而这些方向中,每一个由开始那个原因所导致的结果都必然存在!从这个角度看,貌似这一切还是注定,但是换个角度来说,对于这些经历从因到果的物质来说,就如同我们人类,虽然有无数个方向,但我们只经历其中一个! 也就是说,我们的意识 行为 虽然改变不了整个宇宙所有平行世界的结果,然是我们能选择的是自己走哪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