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学历是进入社会的敲门砖,那么名校高学历就是敲开更高阶门的金砖。
你不得不承认,进入了名校,意味着得到更好的环境,将来能争取到更好的资源,有更好就业机会。

香港曾有档节目,邀请各行各业的精英、富豪去体验香港最底层的生活。其中,影响力最大的一期,是香港田家公子田北辰。
他体验了当时时薪只有25港币的环卫工的生活。只能睡在最便宜的房子里,辛苦工作一天也只够吃两个最便宜的便当,只有加班,才能挣到坐地铁回去的钱。
在这期节目的最后,田北辰感慨地说了一句残酷又现实的话:
这个社会正极严厉地惩罚不读书的人。
这句刺耳而又真实的话,真的扎心了。
如果你觉得读书苦,而选择了放弃,走入社会时,你会发现自己就像一个赤手空拳的士兵,在面对命运这位强敌时,会被打得遍体鳞伤,毫无还手之力。
那时,你就会懂得,读书不苦,不读书的人生,才苦。
人生有两条道路可选,要么吃苦十年,精彩五十年,要么安逸十年,吃苦五十年。

读书和不读书,过的是不一样的人生
2006年,河南考生蒋多多在考卷上洋洋洒洒写了8000字,陈述高考弊端,抨击应试教育。如此惊世骇俗的做法,在当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她也成为该年度的高考新闻人物。
讽刺的是,没有人关注她的愤慨陈辞,因为她的无知和任性,她所谓的作家梦被粉碎在高考场上,她的人生也彻底毁了。
落榜后,她只能四处打工,学历不高,又没什么技能,她压根找不到工作,一度产生了自杀的念头。
13年过去了,如今的她只是一个30多岁普通的农妇。

对于我们而言,如今能用汗水解决的事,就不要留着日后用泪水。况且,泪水也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受教育不是为了站上顶峰,而是为了不至于跌入谷底。

如今的社会,到处都充斥着“读书无用的”的观点,“煎饼大妈月入三万”、“大学毕业生起薪不如民工”的事例让很多人都理所当言的放弃学习,走进社会,继而被社会甩出响亮的耳光。
殊不知有时候你放弃的可能真不是学习这件事儿,你放弃的可能还是另一个完全不同人生的自己。
在那个世界里,可能你在喜欢的城市有一方安身之处,妆容精致,开着锃亮的小车悠哉的穿越拥挤的人群,去旅行、去看展,用力拥抱人生。
而不是穿着打折款,挤过清晨的地铁,做着繁杂的工作,得过且过每一天。

徐佳的父母是农民工,在城市中打拼受了很多屈辱,这让他的父母决定无论如何都要送他去读大学。
父母认为唯有考上大学,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状,从根源切断贫穷。
徐佳时刻谨记着母亲“即使是打工,也肯定是要文凭高的,不要低的”的谆谆教诲,牢记着父亲临终前“爬也要供孩子上学”的遗愿,全力以赴第三次高考。(3年能改变命运)
幸运的是他考上了,打拼多年后,买房买车,勉强挤进了城市中产的队伍,足以让母亲在村里人面前挺直腰板。
徐佳成了村里人口中“祖坟冒青烟的人”,而更重要的是,在人生的接力赛中,他成了自己孩子的起点。

出身决定人的下限,而读书却决定人的上限

原腾讯副总裁吴军认为,一个人能走多远,取决于他的见识。

但很多时候,见识的高低,不是靠简单努力得来的,它还取决于你的环境。

英国曾推出过一个记录片,《人生七年》。有14个不同阶级的孩子参与此次的拍摄。从他们的7岁到56岁,每隔7年都会接受一次采访和记录。
多年后,精英阶层的孩子依旧是精英阶层,过着体面有尊严的生活;中等阶层的孩子延续着父母的阶层;而底层的孩子浑浑噩噩,重复着上一代的命运。
这种阶级的固化使得整个影片弥漫了一种压抑的气氛。
在这种压抑的氛围中,只有一个男孩尼克成功晋升为精英。
而这个逆袭的关键就在于他成功地考上了剑桥大学,获得了向上流动的门票。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Navigation